最新消息
2021.08.16

一步步選擇的社工路:人物專訪-蔡長穎老師

一步步選擇的社工路:人物專訪-蔡長穎老師
 
生活由選擇累積而成,我們幾乎每一天都在不斷地重複思考、判斷、最後做出決定,小至午餐要吃什麼,大到生涯規劃,各種不同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一步步拼湊出我們的樣貌。

隨著年紀增長,做出一個選擇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加複雜,而未知的事物總是帶來不安,因此我們比起以前更容易猶豫且感到壓力,同時也好奇那些在職場上始終保持熱情的同事或前輩是如何做出選擇的?

本次專訪以「選擇」為主題,邀請到目前任職於南華大學的蔡長穎老師進行訪談。長穎老師除了現職為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之外,同時也是本會現任理事,過去從事醫務社工實務工作到目前的學術生涯已超過20年的時間,並獲得林林總總服務績優獎等各種獎項。在這篇專訪中老師將分享他從進入社工系,到成為醫務社工跟學校老師中一路上的選擇過程。



為什麼選擇了社工系?以離別做為開端,進入社工領域的契機

長穎老師說自己其實從小就是一個正義感過剩的孩子,除了愛打抱不平之外也因為身處大家庭的關係,與人互動其實並不是件難事,不過這些都不足以構成選擇的原因,真正選擇社工這條路的開始是來自於離別。

身為家族中備受關注的長孫,長穎老師和奶奶的關係特別好,但在18歲那年一向硬朗的奶奶卻突然倒下,面對突然來到的悲傷應該要怎麼做?長穎老師回憶起那時候長輩間對祖母後事辦理的不同角度,大人們站在不同角度給出意見,一個人在面對悲傷的時候,到底應該要怎麼做,這些情緒又應該如何處理?沒有人可以提出解答。

因為離別所帶來的這些經驗,讓長穎老師決定想要更了解「人」多一點,在當時男生大多只能唸理工組的背景中,唯一比較相關的就是高雄醫學院(現今之高雄醫學大學)的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在順利就學之後歷經大學的摸索,一直到碩士班畢業後正式進入了醫務社工領域,而一待就是18年。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醫務社工生涯之576次說再見

當問起長穎老師為什麼在眾多的社工領域中選擇醫務社工時,沒想到第一個答案竟然是「醫療社工很好玩,當初選對了! 」高中時候從奶奶離開之後便開始對生死及生命議題很關注,在醫院的十餘年期間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病人帶來各種任務挑戰,而期間總共送走576位病人,每一位送走的病人都扎實的紀錄在長穎老師的工作手札中,以書寫紀錄工作過程,也整理自己的心。

說到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長穎老師回憶起剛進到醫院時,當時社工的辦公室,就是以前地下二樓急診醫師的更衣室;硬體設備不說,連相關的作業規範和電子化系統都沒有,考慮到社工專業在醫院中的長期發展,電子化系統是首先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不過為了完成這個電子化系統,還真的是不容易!」在規劃初期不僅要先確認社工本身的流程跟需求,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跟醫院IT人員合作,從怎麼接案照會、追蹤轉介、什麼時候需要特別的警訊到結案紀錄,光是討論了就花費將近一年的時間,也因為IT人員強調邏輯與指令,與社工人員五花八門的思考方法差異很大,一直到換了第二個IT人員才成功將電子化系統建立起來。



從一線臨床社工繼續深造進入教職? 將文字及語言作為另一種實踐方式

然而比起一線的醫務社工,最近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以「老師」身份活躍的長穎老師,不管是在協會每年固定舉辦的實習生共訓營,或是各相關課程講座都能看到老師的身影,而且學員幾乎都給予高度的正向回饋。蔡老師擅長使用實務案例勾勒出理論之實際架構,並能將個案心情闡述絲絲入扣,讓學員感同身受。

但為什麼在臨床工作這麼多年之後選擇繼續進入博士班深造而進入教職呢? 長穎老師說在醫務社工的工作期間,經常藉由書寫再次整理自己的思緒及經驗,另外對於學術和研究也相當有興趣,幾乎每一年都會發表一篇以上文章當作一種工作記錄,因緣際會當起講師後陸續收到幾間學校的邀請而逐漸產生了進入教職的想法,最終因為與現任職的學校理念相合,所以決定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實現自己的社工路。


雖然進到教學領域後離開了最熟悉的臨床,但在訪談的最後依然能感受到長穎老師對於社會工作不滅的喜愛與堅持;過去的一切並非煙消雲散,那段扎實的醫務社工的經驗為長穎老師帶來許多與其他老師不同的特點,而那些都是必須要實際經歷後才能獲得的珍貴寶藏。

儘管生涯中每一次的選擇都看似重大又獨特,透過長穎老師的分享,卻又能夠發現每段經歷環環相扣的過程;在訪談結束後,我想追求正確的選擇固然重要,但若能夠先在每件小事上實踐並堅持自己的信念,那麼當走到交岔路口時,或許我們將比過去的自己更知道方向所指。